Emerg Microbes Infect | 公共卫生学院(深圳)杨崇广教授团队揭示混合感染及耐药异质性对耐多药结核病患者的影响

发布人:刘娜

       2025年8月1日,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杨崇广教授团队联合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在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上发表题为《Mixed infections and heteroresistance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among 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in China: a genomic epidemiology study》的研究成果。该研究通过基因组学、流行病学与临床数据的结合,系统揭示了混合感染和耐药突变异质性在耐多药结核病(MDR-TB)中的流行特征,及其对耐药诊断准确性和治疗结局的影响,为优化MDR-TB的临床诊疗策略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

 

       结核病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挑战,而耐多药结核病因其治疗难度大、治疗周期长、治愈率低成为结核病的防治难点。然而,传统的检测手段往往容易忽视一个重要的现象:患者体内同时存在遗传特征不同的结核分枝杆菌菌株,或同时存在耐药与敏感菌株。这两种情况会显著增加耐药诊断的复杂性,干扰治疗方案的制定,并可能影响疾病传播的追溯。

       为深入探究其影响,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基于人群的回顾性基因组流行病学研究,纳入了936例MDR-TB患者。基于全基因组测序数据识别混合感染和耐药突变异质性,混合感染检出率为10.8%(101/936),耐药突变异质性检出率为16.5%(154/936)(图 1)。研究团队通过对耐药突变异质性相关等位基因频率与混合感染不同菌株的组成比例进行比较,发现耐药突变异质性相关突变的等位基因频率与样本中混合感染亚群的 SNP 突变频率分布相吻合,进一步从基因组层面解析了混合感染是耐药突变异质性的来源。

       在耐药诊断层面,研究将表型药敏结果与基因型耐药结果对比后发现,27.5% (257/936) 的患者有至少一种抗结核药物的两种检测结果不一致。其中22.6% (58/257) 的不一致与混合感染或耐药突变异质性相关,且这种不一致大多表现为表型敏感但基因型耐药。通过对耐药突变进行分析发现这类不一致多与罕见或低频耐药突变相关,在混合感染和耐药突变异质性患者中更常见。

图1.不同耐药类型混合感染和耐药突变异质性检出率及相互影响

       研究团队指出,混合感染和耐药突变异质性不仅会让传统药敏检测给出“假阴性”,还可能让治疗方案“漏掉”真正的耐药菌,最终可能导致治疗失败或复发。因此,在MDR-TB临床诊疗过程中,及时识别混合感染和耐药突变异质性,对于指导个体化用药和治疗至关重要。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博士研究生刘艳萍与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张阳奕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杨崇广教授、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陈昕主任及结核病艾滋病防治所沈鑫所长为共同通讯作者。

       本研究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广东省珠江人才团队、深圳市医学研究专项资金及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及深圳市科技计划等项目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22221751.2025.2534656

 

撰稿:杨崇广课题组

初审:何嘉敏

审核:杨崇广

审核发布:汪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