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体系建设大家谈】加快改革,推动医防科教深度融合

发布人:刘娜

  新冠肺炎疫情让全国医疗卫生体系经历了重大考验,也对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仅牵涉体制机制问题,还有政策落实和发展中的问题。从今天起,评论新闻版开设“公卫体系建设大家谈”栏目,邀约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管理者等,为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言献策。

  自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各方对公共卫生体系改革高度关注。这反映出公共卫生体系改革事关重大,同时也反映出公共卫生体系改革之复杂超出想象。今年5月,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正式挂牌,某种意义上意味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改革的序幕正式拉开。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改革,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并提出一系列具体的改革措施。落实总书记的要求,医防科教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很关键。

  首先,医院要切实履行疾病预防控制的责任。具体到传染病防控,笔者建议将传染病医院和综合医院感染科(感染中心)纳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在政府管理层面,国家和省级各传染病医院和综合医院感染科(感染中心)纳入疾控局管理系列,国家和省级疾控中心履行对各省市一级传染病医院和综合医院感染科(感染中心)的直接业务指导和监督职责。县一级可由疾控中心和传染病医院整合,组建将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融于一体的新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没有传染病专科医院的县可以参考上述理念,将疾控中心与县人民医院等综合性医院相融合,建立新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其次,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提高实时分析、集中研判的能力,关键是要建立国家传染病监测预警中心。该中心可作为国家疾控局直属事业单位,也可作为国家疾控中心的组成部门。该中心的核心职责就是通过国家立法授权建立全国统一的传染病监测与应急信息数据共享平台;通过统一关键数据标准、口径,打通部门之间数据壁垒,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实时自动收集全国疾控系统、医院、科研单位、第三方检测机构以及农业、林业、教育、海关等系统有关传染病的数据和信息。同时,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推进智能化分析和研究能力建设,第一时间实现对新发突发病原的识别和预警,提高预测预判和科学决策水平,在疫情防控过程中能够实时追踪疫情的发生发展趋势,及时提出科学有效的防控策略。

  再次,建设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使之成为国家传染病防控的重要力量。公共卫生学院首先要培养具有病原学鉴定、疫情形势和传播规律研判、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四方面能力的人才。在学科设计上,要增设病原与传染病防控交叉学科;在人才培养上,要建立实验室检测与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相结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与管理学相融合,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新型技术相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公共卫生学院要与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在学生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建立合作机制。

  最后,应建立多部门合作、多学科交叉的国家公共卫生防疫研究体系。笔者建议建立国家预防医学科学院,主要承担全国乃至全球公共卫生领域前沿科学研究工作。国家预防医学科学院以中国疾控中心为核心,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感染性疾病和新发传染病临床研究中心、军事医学研究院等建立协同机制,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不断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公共卫生体系改革和能力提高,非一家之事,也非一日之功,必须动员全社会参与,久久为功。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社会经济发展全过程各环节,如此才有可能提高我国的疾病预防控制能力,也才有可能在下一次传染病大流行到来时更加科学从容地应对。

 

来源:健康报

文稿:舒跃龙

初审:肖永清

审核:黄源穗

审核发布:汪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