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专业介绍

发布人:姚梦迪

一、专业定位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作为深圳校区首批建设学院,以“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导向,与位于广州的公共卫生学院“一脉相承、错位发展”,以传染病,特别是新发突发传染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和防控技术为重点,设立病原与传染病防控、流行病学、卫生统计与系统生物学、营养与食品安全、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卫生毒理学、职业与环境卫生教研室、人口健康与全球卫生教研室等八个教研室。坚持 “以一流的科研支撑一流的教学,以一流的教学促进一流的科研”的发展思路,通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将公共卫生学院(深圳)建设成特色鲜明、专业齐全的人才培养基地和学术研究重镇。经过20-30年的努力,真正成为一个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公共卫生学院。

 

二、培养目标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学校“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人才培养目标引领下,结合学院的办学定位,秉承医科“三基、三严、三早”优良办学传统,通过构建“五育并举、五个融合、三性标准”为特征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落实“三全育人”措施,营造“学在中大,追求卓越”的优良学风,培养具有扎实医学知识和公共卫生理论,掌握实用健康促进技术、具有活跃创新思维、国际视野和领导力的公共卫生精英人才,为全面建设健康中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优秀公卫人才保障。

 

三、培养规格

        按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医学学士学位。修业年限:5年。

        培养要求:

        1.热爱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熟悉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和良好的科学素质;具有全球视野、前沿视角与学科交叉思维。

        3. 掌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所需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具备处理各种公共卫生问题的能力:熟悉现场流行病调查和应急管理,具有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能力;熟悉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基本理论,具有开展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和卫生管理的能力;熟悉卫生统计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较强的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能力等。具备解决病原学鉴定、疫情形势研判和传播规律研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等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和较高的专业英语水平,具备结合工作实际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崇尚科学,恪守学术诚信。

 

四、课程体系

        预防医学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大类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六大板块。

        (一)公共基础课程

        公共必修课:大学英语、体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四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国家安全教育、军事课、劳动教育。

       通识教育课:学分修读总学分不少于8学分,其中包含2个学分“艺术与审美”课程,符合学校相关要求。   

        (二)大类基础课程

        旨在通过宽口径教育夯实学生的基础科学及医学专业认知基础,建立医科知识发展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掌握扎实的医科相关的基础知识,并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形成初步了解:

         医科数学、大学化学(二)上、大学化学实验(二)上、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实验)、医学导论、公共卫生发展简史与导论、传染病防控概论、大学物理(医)、大学物理实验(医)、大学化学(二)下、大学化学实验(二)下、基础解剖学(含实验)、组织学与胚胎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医学信息学基础、医学信息学基础(实验)

        (三)专业基础课程

        注重医学原理教育,要求学生掌握医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整体、组织器官和分子水平深刻理解和掌握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及诊治原理,具备基本的临床医学知识和诊断治疗能力;同时使学生了解预防医学专业最基本、原理性的知识体系,打牢预防医学知识功底,为专业核心课程修读夯实基础:

        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生理学、卫生分析化学、病理学、分子医学技能、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导论、外科学导论、儿科学导论、妇产科学导论、传染病学理论

        (四)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遵循预防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规律与课程逻辑结构,构建逐级递进的专业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知识功底和严谨的逻辑思维,增强学生的专业基本素养与核心能力:

        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卫生毒理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少卫生学,卫生事业管理、传染病防控基础

        (五)专业实践课程

        由临床实习、专业实习、专题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组成,强调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将理论融于实践,在实习中增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实践技能培训和实践能力培养。

        (六)专业选修课程

        专业选修课程侧重知识的交叉跨度、强调专业前沿信息和专业研究特色,响应新时代对公共卫生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医学伦理学、实验生理科学、健康教育与行为医学、社会医学、人体寄生虫学、医学遗传学、中医学、医学心理与精神病学、医学英语、医学影像学、神经病学导论、皮肤性病学、Python与计算生物学、 公共卫生专业英语、公共卫生应急技能、卫生法规与监督学、卫生经济学基础、全球卫生概论、实验室安全、概率论、线性代数、疫苗与免疫、现场流行病学导论、卫生微生物学与检验检疫、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因果推断、R语言与卫生统计、文献导读与本科学术论文写作

 

五、师资队伍

        学院已形成一支以海外引进人才为主体、包括国家级领军/青年杰出人才在内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截至2021年12月31日,已有专任教师29人(包含教授9人,副教授19人,助理教授1人),平均年龄37岁。其中有6名国家高层次人才,3名省级高层次人才。作为一门高度交叉融合的学科,学院教师专业背景主要以医学为依托,以流行病学和统计学为中坚力量,融合生命科学、环境科学、计算生物学、法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

 

六、教学条件

        公共卫生学院(深圳)实验教学中心占地面积总计约2500㎡,依据培养方案要求,着力培养学生预防医学基础实验技能、专业特色实验技能、公共卫生实践技能和开拓创新技能,建设本科生基本技能培训平台、专业特色技能培训平台、实践演练平台、创新实验平台。在满足流行病与医学统计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毒理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儿童少年卫生学、环境卫生学、卫生法规与监督学等实验教学需求基础上,重点建设病原学实验室、传染病计算生物学实验室、食品安全实验室、预防医学仿真VR实验室、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演练实验室等。实验教学中心现有人员7人,共有博士3人、硕士4人,其中专职实验技术人员6人。

        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共享中山大学医科优质临床教学环境和条件,其中附属第七医院、附属第八医院、附属第六医院、附属第五医院等4家直属附属综合医院是深圳校区医科主要临床教学基地。此外,基于学院“传染病防控”的发展特色,立足于大湾区建设,学院与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在感染性疾病的临床教学、科研等方面开展了密切合作。

        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深度交融是医学教育改革的关键。学院致力于深化与中大医科各附属医院的深度合作,在预防医学专业的临床理论课教学、见习及实习方案、临床教学改革和研究生实践技能培养等方面开展合作,建立起公共卫生学院与医院的合作育人机制,共同培育全面发展的医科人才。

        预防医学专业教学基地除了涵盖大湾区各市、区级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部门、职业病防治院、妇幼保健院、慢性病防治院以外,学院还拓展了诸如华大基因学院、深圳市质量计量检测研究院、深圳市健康教育与促进中心等新型教学基地,旨在培养培养符合时代要求与社会需要的新时代公共卫生复合型人才,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社会服务意识的公共卫生时代新人。

 

 

 

 

 

 

 

 

撰稿:姚梦迪

审核:杨    燕

审核发布:汪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