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学院(深圳)邹华春教授团队在HIV感染人群的肿瘤循证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随着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ART)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普及,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people living with HIV, PLHIV)的寿命得以延长,而PLHIV的年龄相关疾病负担却日益加重。全球范围内,PLHIV人群的非艾滋病相关肿瘤(non-AIDS-defining cancers, NADCs)的发病率普遍存在上升趋势,NADCs正逐渐成为PLHIV死亡的一个主要因素。
邹华春教授团队开展了一项探究NADCs在PLHIV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情况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该研究根据PRISMA指南,检索了PubMed、EMBASE、 Cochrane Library和Web of Science四个文献库。文献的纳入标准为:1)研究中含有比较PLHIV和一般人群中NADCs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信息;2)纳入的研究含有充足的数据(即标化发病率比[standard incidence ratios , SIRs] 或标化死亡率比[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ios, SMRs]和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 [CIs]),用以计算观察到的和预期的NADCs病例。
该研究最终纳入了来自46项独立研究的92项报告,其中7项报告来自发展中国家。在研究的40种NADCs中,所有20种与感染相关的NADCs,以及一半(10/20)的与非感染相关的NADCs,PLHIV比一般人群发生率都更高(图1)。这种风险模式在不同区域、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差异不显著。各种NADCs的SIRs增加在晚期PLHIV中更为明显。与普通人群相比,PLHIV的以下几种肿瘤有更高的死亡风险:肛门癌(SMR 124.07, 95% CI 27.31- 563.72)、霍奇金淋巴瘤(41.03, 2.91-577.88)、肝癌(8.36, 3.86-18.11)、肺癌(3.95, 1.52-10.26)和皮肤黑色素瘤(3.95, 1.28-12.2)。

图1 全球非艾滋病相关肿瘤标化发病率比(SIR)
该研究纳入了不同国家/地区的数据,进行了更加具有广度和深度的分析,包括详细的亚组分析(WHO区域分类和国家收入水平分类),更加全面、系统、完整地阐明了全球NADCs的发病风险。该研究首次为PLHIV中各种NADCs的SMRs提供了证据;技术上通过使用RVE和多层meta分析,妥善处理非独立性的同时又尽可能利用到所有数据。
2022年8月11日,该研究以“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non-AIDS-defining cancers among people living with HIV: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为题,在国际医学期刊《eClinicalMedicine》在线发表。
该研究的通讯作者为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邹华春教授。 本研究的第一作者为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硕士研究生袁探微,共同第一作者为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硕士研究生胡宇晴、周欣怡和杨洛瑶。其他作者包括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科的王辉主任、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感染病中心李凌华主任、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医学院Julius中心王俊峰助理教授、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钱汉竹教授以及国际肿瘤研究机构的Gary M Clifford教授。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编号8202206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研究合作项目【项目编号72061137001】、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编号2018ZX10721102】、深圳市三名工程项目【项目编号 SZSM201811071】、深圳市龙华区引进高层次医学团队项目【项目编号HLPM201907020105】、深圳市科创委面上项目【项目编号JCYJ20190807155409373】、广东省高层次人才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9TQ05Y230】、广州市基础研究计划民生科技专题项目【项目编号2020020200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82072265】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589537022003431?via%3Dihub
撰稿:邹华春课题组
初审:王霄爽
审核:杜向军 钱 军
审核发布:汪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