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学院(深圳)陈若青副教授在《The BMJ》发表中晚期早产儿不良神经发育结局的研究成果

发布人:刘娜

2024年1月25日,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陈若青副教授作为唯一通讯作者的论文—— Neurological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born moderately or late preterm: national cohort study,发表在国际著名医学期刊《The BMJ》上,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Ayoub Mitha博士为第一作者。

早产儿是指出生胎龄<37周的儿童。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1300万早产儿出生,占新生儿总数的10%以上。世界卫生组织根据出生胎龄将早产儿分为超早产儿(出生胎龄<28周)、极早产儿(28至31周)、中期早产儿(32至33周)和晚期早产儿(34至36周),其中中期和晚期早产儿约占所有早产儿的80%。既往研究发现,与足月儿(≥37周)相比,早产儿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发生神经发育和行为问题的风险更高。然而,这些研究主要围绕超早产儿或极早产儿开展,对于占比更大的中晚期早产儿的研究较少,且缺乏基于人群的长期随访研究。

   在该项研究中,公共卫生学院(深圳)陈若青副教授与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学者使用瑞典国家登记库的数据,对在瑞典出生于1998至2012年的128万名出生胎龄在32至41周的儿童进行长期随访(最长至16岁),并将不同出生胎龄儿童的不良神经发育结局进行比较,计算相对发病风险和绝对发病风险。研究发现,在平均13年的随访期间,一共有7.5万名儿童发生至少一次不良神经发育结局(包括运动、认知、癫痫、视力和听力障碍)。总体而言,与足月儿相比,中晚期早产儿发生不良神经发育结局的风险更高。例如,与完全足月儿(39至40周)相比,到16岁时,中期早产儿和晚期早产儿的风险各增加4.75%和2.03%(即每1万名儿童各增加475和203例不良神经发育结局)。出生胎龄为32周的儿童发生不良神经发育结局的风险最高,且该风险随着出生胎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其中,早期足月儿(37至38周)的风险也高于完全足月儿(39至40周)(图1)。

image-20240126154027-1

图1  不同出生胎龄儿童的不良神经发育结局的相对风险(风险比;紫色实线)和绝对风险(归因危险度;黄色虚线)及其95%置信区间

与超早产儿或极早产儿相比,中晚期早产儿被认为健康风险较低,在临床上往往没有得到系统的随访和重视。然而本研究结果发现,在出生胎龄满40周之前,胎龄越小,不良神经发育结局的风险越大,且这种风险的变化并无明确的胎龄界限。该结果提示,不能低估中晚期早产儿神经发育的长期健康风险,未来应加强对这类儿童的健康风险评估和医疗保健随访。此外,本研究也为临床医生对于减少非医学原因提前分娩的决策和对中晚期早产儿及其家庭的支持和随访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该研究得到了中山大学“百人计划”项目的支持,也获得了瑞典研究委员会等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www.bmj.com/content/384/bmj-2023-075630

 

 

 

                                          初审:何嘉敏

                                       审核:杨崇广 钱  军

审核发布:汪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