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学院(深圳)徐明明课题组开展准实验研究识别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对非正式照护者的溢出效应

发布人:刘娜

近日,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徐明明团队的论文Examining the impact of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on the care burden and labor market participation of informal carers: a quasi-experimental study in China” 在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BJIF5/37JCI1/48)刊发。该项研究发现,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实施显著减轻了非正式照护者的照护负担,并有效促进家户中年轻的非正式照护者重回劳动力市场。

image-20240419100404-1

非正式照护是由家人、朋友等为失能人群提供的无偿帮助和照护活动,在老年人长期照护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来自高收入国家的现有证据表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不仅有利于改善失能人群的健康福利,对非正式照护者也会产生积极的溢出效应。然而,哪类非正式照护者为主要受益群体?我国长护险政策的引入对非正式照护者的照护负担及其劳动力参与有何影响?尚缺少详实探讨。

image-20240419100455-4

 

1. 长期护理保险对非正式照护负担的动态因果影响

因此,徐明明团队利用我国首批长护险试点政策的实施开展准实验研究,使用交错式双重差分事件研究法(staggered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with event study design),探讨了长护险制度的引入对非正式照护者的照护负担及其劳动力参与的动态因果效应。本研究采用SunAbraham2021)估计量以避免传统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异质性处理效应带来的偏倚,并通过亚组分析检验了基于医疗保险类型和收入水平的异质效应。研究表明,试点地区长护险制度的引入显著减轻了非正式照护负担,尤其是失能者配偶,其照护负担每月减轻8.5小时;同时,显著提高了年轻家户成员在劳动力市场的参与度,其平均年收入增加4534。此外,异质性分析发现,长护险主要惠及为低收入失能人群、农民及非正式就业人群提供非正式照护的群体。其中,参保类型为城乡居民医保的失能人群,其非正式照护者的照护负担每月减少13.6小时,年收入增加4282元;低收入失能人群的非正式照护者,其照护负担每月减少34.7小时,而在中、高收入家庭中没有观察到显著影响。

image-20240419100509-5

 

2. 长期护理保险对年轻非正式照护者参与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因果影响

研究建议长护险制度相关决策部门,应该逐步扩大长护险制度的地区及人群覆盖范围,尤其是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脆弱群体,如城乡居民医保参保者、低收入人群等。这一措施不仅有助于提升失能人群非正式照护者的福祉,更有助于脆弱群体家户成员中的劳动力重回就业市场;不仅能够从微观层面改善小家庭的经济状况,更能从宏观层面增加就业市场供给、提升社会经济效益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徐明明助理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硕士研究生裴星童和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全球卫生与社会医学学院杨维副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中山大学为第一单位。该研究得到了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项目 项目编号2022A1515110721)、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启动项目(项目编号58000-58000-12230020)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academic.oup.com/psychsocgerontology/advance-article/doi/10.1093/geronb/gbae023/7613274

 

 

撰稿:徐明明课题组 

                                          初审:何嘉敏 

                                       审核:杨崇广   

                                          审核发布:汪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