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坛】公共卫生学院(深圳)成功举办国际学者论坛第11期

发布人:刘娜

2024年11月20日,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在医学园1-西101多功能厅成功举办国际学者论坛第11期。本次论坛特邀香港理工大学食品科学及营养系甘人友助理教授作为主讲嘉宾,带来题为《茶与人体健康》的精彩讲座。我院周继昌副教授、张扬副教授、战义强副教授、杨春雪副教授、刘苗助理教授以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参加了本次论坛。本次论坛由陈若青副教授主持。 

image 166

甘教授首先介绍了茶的种类和主要生物活性物质。他指出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被认为是茶叶中最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之一,具有抗氧化、抗炎、免疫调节等多种健康效益。然而,特定条件下高剂量EGCG可能因诱导活性氧(ROS)生成而具有促氧化效应,对细胞造成损伤甚至毒性。此外,他还介绍了茶多糖和鞣花单宁等生物活性成分,展示了体外模拟乌龙茶多糖在消化和发酵过程中的生物学变化,茶多糖被肠道微生物分解后产生短链脂肪酸,促进有益菌的增殖,增强肠道健康,这表明茶多糖可以是潜在的益生元或食品功能成分。

image 167

接下来,甘教授重点介绍了茶褐素在缓解肥胖及非酒精性脂肪肝方面的研究进展。他指出,茶褐素是黑茶中最丰富且具有生物活性的色素,能够通过调节血清素相关信号通路及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和丰度,显著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模型中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和肥胖状况。研究表明,茶褐素显著增加了Akkermansia、Bacteroides和Parabacteroides等有益菌的丰度,对肝脏和脂肪组织的代谢调节具有重要作用。此外,茶褐素在抗动脉粥样硬化和降低甘油三酯积累方面也显示出显著效果,为其在肥胖相关疾病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此外,甘教授指出,茶总体上是安全的,但过量摄入某些活性成分(如EGCG)可能导致健康风险。相比直接饮茶,通过膳食补充剂摄入茶提取物可能会超过安全阈值,导致毒性反应。他还探讨了茶叶中的咖啡因对健康的双重影响,强调孕妇和儿童在饮茶时需谨慎。 

最后,在茶产品的多样化发展方面,甘教授展示了从传统茶饮到功能性食品的创新路径,如富含L-茶氨酸的助眠茶饮、减肥普洱茶、茶酚提取物食品(茶巧克力、茶月饼、茶冰淇淋等),以及基于茶成分的营养补充剂(如富含EGCG的抗肥胖产品、基于茶褐素的降血脂产品等)。 

在交流讨论环节,我院战义强副教授提问了“茶中的单宁与红酒中的单宁有何区别”“茶叶发酵过程中是否涉及细菌等微生物”等问题;周继昌副教授关注肠道菌群与脂肪肝关联、茶上瘾机制及风味来源;张扬副教授、杨春雪副教授、刘苗助理教授也结合各自研究领域提出问题。与会师生踊跃提问,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甘教授在本次论坛中围绕茶与人体健康的主题,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了茶的种类、全球市场、茶中的主要生物活性物质、茶的健康益处及潜在风险,并介绍了茶产品的创新与发展。他的报告内容丰富,覆盖茶领域多方面热点研究,为现场师生提供了新颖的学术视角。

本次论坛不仅深化了“茶与人体健康”领域的跨学科研究,也为我院师生提供了与国际学者交流的宝贵平台。通过这一学术活动,学院在促进学科交叉、激发创新思维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公共卫生人才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奠定了良好基础。 

 

撰稿:陈若青课题组

初审:何嘉敏

审核:杨崇广 杨燕

审定发布:汪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