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坛】公共卫生学院(深圳)成功举办成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及其药物治疗、炎症性肠病患者的长期健康风险讲座
2024年12月30日,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在医学园1-西101多功能厅成功举办国际学者论坛第13、14期。论坛特邀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李琳、孙江伟博士作为主讲嘉宾,他们分别带来了题为《成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及其药物治疗》《炎症性肠病患者的长期健康风险》的精彩讲座。我院战义强副教授、刘苗助理教授以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参加了本次论坛。本次论坛由战义强副教授主持。
李琳博士的报告题目是《成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及其药物治疗》,她首先介绍了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的定义、诊断、危险因素,以及ADHD对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影响及其相关的治疗。基于瑞典国家医疗登记系统的数据,李琳博士及其团队通过队列研究发现成人ADHD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此外,通过双生子队列研究,调查了成人ADHD与心血管疾病关联的潜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ADHD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不仅受到教育水平较低、不良生活方式以及精神共病等因素的影响,而且遗传因素可能也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最后,李琳博士介绍了ADHD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相关研究,她指出长期暴露于ADHD药物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有关,特别是高血压和动脉疾病。ADHD药物治疗也与个体死亡率、意外伤害、交通事故和犯罪的风险降低有关。通过李琳博士的报告,我们了解到了成人ADHD的复杂性及其对患者生活的深远影响,以及治疗ADHD时需考虑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医疗方案。李琳博士的研究不仅增进了我们对ADHD影响的认识,也呼吁大家对成人ADHD给予更多关注。通过积极治疗和个体化医疗方案,我们可以帮助ADHD患者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实现对他们全面的关怀和支持。

孙江伟博士做了题为《炎症性肠病患者的长期健康风险》的报告。他首先介绍了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的定义、分类和危险因素等。接着,他详细介绍了IBD与结直肠癌之间的关联性研究。这项研究评估了IBD患者中他汀类药物的使用与结直肠癌发病率之间的关联,研究结果显示,他汀类药物的使用能够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死亡率以及全因死亡率的风险。此外, IBD患者有较高的心力衰竭、心肌炎和脑卒中发生风险。孙江伟博士还介绍了心血管疾病在IBD患者家族中的聚集性,这为我们理解IBD的家族遗传提供了新的视角。最后,孙江伟博士提到了未来IBD研究的方向,包括确定组织学和疾病临床活动度对IBD患者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作用。此外,他指出,医护人员和患者应提高对IBD长期心血管风险的认识,并建议对高风险群体进行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评估和管理。通过孙博士的介绍,大家深刻认识到IBD不仅影响患者的消化系统,还可能影响其长期心血管健康,这强调了对IBD患者进行全面健康管理的重要性。

在交流讨论环节,我院教师和同学就ADHD药物的副作用、适合ADHD病人的工作、肠易激综合征、双生子研究设计等方面提出问题,李琳和孙江伟博士对现场所提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现场气氛活跃。

最后,在大家的热烈掌声中,两场讲座圆满结束。两位专家的分享增进了我院师生对成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炎症性肠道及其长期健康风险的认识,为我院师生搭建了与国际学者交流的宝贵桥梁。通过此次学术交流,学院在推进学科发展、培育创新思维以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公共卫生专业人才方面稳步前进,为学院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声誉的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撰稿:陈若青课题组
初审:何嘉敏
审核:杨崇广 杨燕
审定发布:汪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