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 Chem.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王帧团队联合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构建皮肤脂质组学系统性分析流程

发布人:刘娜

       2025年5月2日,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王帧助理教授团队以中山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在分析化学Top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发表文章:“A Facile Workflow for Sebum Fatty Acids and Squalene Identification via Advanced Lipidomic Methodologies”。该工作构建了适用于皮肤脂质中脂肪酸及角鲨烯分析的系统性定性定量流程,有望用于辅助皮肤病临床诊断、推动皮肤脂质代谢机制研究。

       皮肤脂质中的小分子脂肪酸与角鲨烯组分不仅是皮肤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含量与代谢变化也参与多种皮肤疾病(如痤疮、银屑病与特应性皮炎等)的发生发展。然而,皮脂脂肪酸结构类型繁多,如不同碳链长度、双键位置与支链类型,且角鲨烯具有独特的多双键结构,因此长期以来缺乏系统性分析方法,给临床研究和实践工作造成了一定困难。王帧助理教授团队与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皮肤科及中山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合作,运用共价加合化学电离、电子电离与Paternò-Büchi衍生化-电喷雾电离串联质谱等多种精准脂质组学技术,构建了针对皮脂脂肪酸及角鲨烯的系统性分析流程。该流程涵盖样本提取、衍生化、结构鉴定与定量检测,兼顾了分子异构体识别与多组分定量需求。应用该流程,在40例皮肤健康受试者皮脂样本中共鉴定出64种脂肪酸,包括首次鉴定出的4种痕量直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异构体(n18:2n-7、n18:2n-3、n20:2n-12与n20:2n-7)、一系列超长链支链饱和脂肪酸等,不仅丰富了皮脂结构图谱,也为深入解析皮肤脂质代谢机制、筛选皮肤病生物标志物、推进相关临床诊断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与技术支撑。

PUFA (3.25 x 1.75 英寸) (6)

研究内容和主要结果示意图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硕士生祁乐融、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皮肤科李祥子主治医师并列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王帧助理教授是本文的通讯作者,中山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王东皓副教授、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皮肤科关杨主任医师并列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中山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的科研资助。



论文信息:

Qi, L.#; Li, X.#; Ren, Y.; Yang, T.; Guan, Y.*; Wang, D. H.*; Wang, Z.* A Facile Workflow for Sebum Fatty Acids and Squalene Identification via Advanced Lipidomic Methodologies. Analytical Chemistry, 2025, 97, 18, 9664−9674.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1/acs.analchem.4c06010 

 

 

撰稿:王帧课题组

初审:何嘉敏

审核:杨崇广

审核发布:汪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