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学院(深圳)杜向军教授团队在季节性流感病毒传播机制研究中取得系列新进展

发布人:刘娜

       季节性流感是影响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传染病,每年感染5%~15%的人口,导致300~500万重症和29~65万人的死亡。了解季节性流感的传播模式、传播机制及其驱动因素对开展精准防控至关重要。尽管已经研究多年,但因其复杂性,中国季节性流感流行的详细传播模式和机制及其驱动因素仍未完全阐明。

我院杜向军教授团队、舒跃龙教授团队联合国家流感中心王大燕研究员团队利用201041日至2018331日中国各省流感流行病学监测数据、病毒序列、气候和人口数据,发现甲型流感H3N2南北方的流行梯度差异,岭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以及海南)是我国H3N2的流行起始地,同时对人口迁徙以及气候因素在H3N2传播扩散中的贡献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团队进一步发现季节性流感不同亚型存在环境依赖差异,即绝对湿度和平均温度与流感传播能力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与其他流感亚型相比,H3N2在高温和高湿条件下保持较高的传播率,提示环境适宜性是其能在南方夏季主导流行的可能原因之一。基于时空传染病动力学模型,研究团队进一步发现人群易感性、气候因素和病毒抗原变化可解释H3N2流行曲线变异性的55%,同时模拟结果也提示单纯疫苗接种不能完全消除夏季甲型H3N2流感的流行,需要同时采取一定强度的非药物干预措施。以上研究揭示了中国季节性流感的流行特征、影响因素以及相关传播机制,可为我国乃至全球季节性流感的精准预测和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1 中国季节性流感时空趋势以及亚型特异性环境依赖关系

 

202296日,研究以“Subtypes specified environmental dependence of seasonal influenza virus”为题,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中科院1区)在线发表;2022917日,研究以“Transmission Patterns of Seasonal Influenza in China between 2010 and 2018”为题,在Viruses在线发表;2022年12月16日,研究以“Mechanisms for the circulation of influenza A (H3N2) in China: A spatiotemporal modelling study”为题,在PLOS Pathogens(中科院1区)在线发表。上述研究由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杜向军教授、舒跃龙教授以及国家流感中心王大燕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张兵、王刚、张弛,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雷浩,中国疾控中心黄维娟、陈涛、杨磊主要参与。

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编号:2020YFC08409002021YFC23013002022YFC23038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3197064381961128002),广东省前沿与关键技术创新项目(项目编号:2019B0202280012019B1111030012021A1111120072022B1111020006)、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21A1515011592),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编号:KQTD20180411143323605)的支持。

杜向军教授团队长期聚焦传染病计算系统生物学研究,通过开发和综合运用学科交叉手段,深入定量揭示系统因素与传染病的产生、演化、传播、感染免疫以及致病的复杂关系与机制,取得一些列原创性成果。团队常年招收博后,欢迎有志之士加盟,共创传染病防治新局面。

论文链接: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6075410/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6146868/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6525468/

 

 

撰稿:杜向军课题组 

                                          初审:王霄爽 

                                       审核:杜向军  

审核发布:汪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