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坛】公共卫生学院(深圳)“相山”前沿学术论坛 第五十七讲(探讨多酚类物质饮食干预机制的新径)成功举行
2023年12月7日,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在医学园1-西101多功能厅成功举办了第五十七讲“相山”前沿学术论坛。本次学术论坛特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系金天如教授作为主讲嘉宾,发表题为《肠道菌群和肠道微环境变化:探讨多酚类物质饮食干预机制的新径》的学术报告。论坛由公共卫生学院(深圳)副院长杨燕教授主持,孟荟萃副教授、张扬副教授、杨春雪副教授、王帧助理教授及相关专业的硕博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学术论坛交流。
金天如教授首先对科研的本质及当今科研工作的特点进行了阐述。他指出,以往的研究工作多数是由假设驱动(Hypothesis-driven),但随着人类文明的进展,如今的工作中掺入了更多以目标为驱动(Objective-driven)的研究,同时更加重视多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大数据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接着,金教授结合“还原论”与“整体论”的观点,从哲学和科学层面探讨了东西方科学家在研究工作存在不同观点的可能原因。金教授提到,“还原论”指导科研工作者通过具体分析获取新的知识,但如果没有“整体论”的观点,在探索的过程中往往会迷失方向。
图1 金天如教授作学术分享
随后,金教授对膳食多酚(白藜芦醇)干预的研究内容和成果进行了详细介绍,并从肠道菌群和白藜芦醇的关系及作用机制进行了讨论。金教授说,以白藜芦醇为代表的多酚类植物化学物在动物模型和人群试验中均显示出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能量稳态的作用。然而,这些膳食多酚没有明确的受体,虽然能够调控多个器官的代谢和多条信号通路,但这并不能充分解释膳食多酚改善机体的所有生理学变化;此外,它们的生物利用率极低,其发挥作用的机制尚不明确。金教授团队创新性地提出并论证了肠道菌群是白藜芦醇干预的直接作用靶点,并发现白藜芦醇主要通过抑制胆汁酸-FXR信号通路介导的肠道SR-B1表达来改善脂肪和能量代谢。围绕这一轴线,金教授团队做出了一系列出色的研究成果,在肠道菌群、胆汁酸代谢等因素与慢性疾病之间的关系上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金教授以广博的知识、严谨的科研思维和生动的语言呈现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展现了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独到的见解,在场师生对于自身科研工作的理解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现场氛围热烈,充满了求知探索的活力。借此宝贵机会,在场同学踊跃发言,就实验设计、科研思路及科学问题的提出等方面的问题与金教授逐一进行了深入交流。
讲座结束后,杨燕副院长对本次讲座内容作精彩总结,代表在场师生向金天如教授致以衷心的感谢。随后,金教授与学院教职工在医学园1-西204会议室进行了座谈,就学院与多伦多大学未来可能开展的国际交流合作,包括人才培养、教师进修和学术研究等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和交流。
图2 杨燕副院长作总结
本次学术讲座为师生们带来了一个开放性、创新性的交流平台,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师生的科研激情,激发对学术科研的思考和探究。学院将继续强化多维度的国际合作交流,为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提供更加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合作交流平台。
撰稿:杨燕课题组吴玥颖
初审:何嘉敏
审核:杨崇广
审核发布:汪宗芳
